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实用范文

疫情之下,学会减压

时间:2024-02-17 14:29:50
疫情之下,学会减压[本文共1125字]

今年1月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然袭击,这无疑对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扰,大家的情绪难免会受到影响,面对周边的人和事物,焦虑、郁闷、恐惧等消极情绪可能随之增加。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,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会去理性看待问题,自我调节情绪,进行积极的心理建设。

不要让自己成为“压力制造机”

美国心理学家康斯坦斯·哈门提出了压力产生假说。根据该假说,容易抑郁的人在其信念、期望和个人特征的影响下,某些行为方式可能产生负面因素。也就是说,这些人不仅在面对生活压力源时容易遭受抑郁症的困扰,他们自己也很有可能就是压力源的制造者,从而增加自己罹患疾病的风险。

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,真正的压力源应该是高感染性的新型冠状病毒。在病毒的威胁还没有完全消除时,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集中于病毒防治本身,而不是其他的压力生活事件。事实上,当疫病来袭时,我们不应该自乱阵脚,让消极情绪左右生活,我们要面对的唯一的“敌人”只有病毒,应该上下齐心,消除病毒的威胁。与其害怕的瑟瑟发抖,看什么都紧张觉得自己有问题,不如积极的行动起来,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和执行力,来保护自己,也能给人更多的安全感。

将压力解读为挑战

压力的经历对于不同的人之间,有不同的反应,这取决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,也就是对问题的认知评估。根据压力应对的理论,压力产生的根源就是认知,即我们如何评估环境和自己。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:如果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而扩散开,所有人都有可能被感染,这是有威胁的;对于已经感染病毒的人和家庭,身体健康和生活规律都被破坏,这是有危害的;很多人不得不放弃计划了大半年的旅游,或是无法回家团圆,疫情也给很多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,这就是有损失的。有威胁的、有危害的、有损失的往往是我们面对压力时的第一反应,但其实我们还有第四种选择——既然疫情已经发生,既然压力已经产生,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有挑战的:对个人来说,这是对我们个人卫生习惯的一种考验,它促使我们规律地生活,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;对社会和国家来说,这是对卫生健康管理系统、风险预警和防治能力的考验,它能够暴露薄弱环节,促使机构和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。有挑战的评估比前三种评估带来的压力要小得多,更有可能“化压力为动力”。不过,要想将压力解读为挑战,最好的方法是提高压力问题的可控程度和可预测程度,例如获得更多关于疾病的医学知识,形成科学和理性的疾病意识,出门一定要戴口罩,正确佩戴口罩,等等。

调整心态,学会减压

压力的产生是因为环境发生了改变,这就需要我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应对。我们之所以感受到压力,就是因为环境改变的需求超过我们能够调动的应对资源。所以,要尝试调整心态,改变自己。让我们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来增加控制感,增加情况的可预测性,并通过调整预期调节对结果的反应。改变自己的方法有很多,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来适应环境的变化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来达到这个目的,也可以增加应对周边事物的认知,开拓自己的视野。

《疫情之下,学会减压[本文共1125字]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